|
|
行业资讯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行业资讯 > 春季农作物播种攻略 |
|
|
|
|
|
|
来自:临沂裕隆种业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:2025/3/26 |
|
核心提示:春季是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,把握好播种要点对全年收成至关重要。以下从播前准备、播种操作、播后管理等方面提供详细攻略。 |
|
|
春季是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,把握好播种要点对全年收成至关重要。以下从播前准备、播种操作、播后管理等方面提供详细攻略。
一、播前准备
(一)地块选择与整理
选地:依据不同农作物特性挑选适宜地块。像水稻偏好地势平坦、水源充足、保水保肥能力强的水田;小麦、玉米等旱地作物适合在土层深厚、肥沃疏松、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。同时,要留意前茬作物,避免重茬障碍,例如茄科作物连续种植易引发土传病害,影响作物生长。
翻耕:播种前进行深耕翻土,深度通常在 20 - 30 厘米。通过翻耕可打破犁底层,改善土壤结构,增强通气性与透水性,还能将残茬、杂草及有机肥翻入土壤深层,加速腐烂分解,提升土壤肥力。
耙地与起垄:翻耕后及时耙地,把土块耙碎、耙平,让土壤颗粒细小均匀,利于播种与种子扎根。对于一些需排水良好的作物,如红薯、花生等,需起垄种植。起垄高度一般在 15 - 25 厘米,垄距根据作物品种而定,比如花生垄距约 80 - 90 厘米,确保排水顺畅,增加土壤表面积,提高地温。
(二)种子处理
精选种子:剔除瘪粒、病粒、虫粒及杂质,挑选饱满、大小均匀、色泽正常且无损伤的种子。可采用风选、水选或筛选等方法,风选借助风力吹走轻的杂质与瘪粒;水选把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盐水中,捞出漂浮物;筛选则利用不同孔径筛子分离种子与杂质。
晒种:播种前选晴天将种子摊开晾晒 1 - 2 天,能促进种子后熟,提高酶活性,增强种子活力与发芽势,还可杀死种子表面病菌,减少病害发生。注意晒种时种子摊放厚度不宜超过 5 厘米,勤翻动,确保受热均匀。
浸种催芽:部分农作物种子播种前需浸种催芽,如黄瓜、番茄等蔬菜种子。浸种时间依作物种类和种子特性而定,一般黄瓜种子用 55 - 60℃温水浸泡 15 - 20 分钟,再用常温水浸种 4 - 6 小时;番茄种子用 50℃温水浸种 20 - 30 分钟,后用常温水浸种 6 - 8 小时。浸种后捞出,用湿布包好,放在适宜温度环境催芽,黄瓜适宜温度 25 - 30℃,番茄 28 - 30℃,每天用温水冲洗 1 - 2 次,待大部分种子露白即可播种。
药剂拌种:为预防病虫害,用合适药剂拌种。例如,小麦用戊唑醇、咯菌腈等药剂拌种,可防治黑穗病、纹枯病等;玉米用吡虫啉、噻虫嗪等药剂拌种,能预防地下害虫及苗期蚜虫。严格按药剂使用说明操作,控制好用药量,确保拌种均匀。
(三)肥料准备
基肥:以有机肥为主,配合适量化肥。有机肥如腐熟农家肥、堆肥、沼肥等,富含多种营养元素,能改良土壤结构,提升土壤肥力。一般每亩施农家肥 2000 - 3000 千克。化肥根据不同作物需肥规律搭配,如种植玉米,每亩施三元复合肥(氮 - 磷 - 钾比例约 15 - 15 - 15)30 - 40 千克;种植叶菜类蔬菜,可适当增加氮肥用量,每亩施高氮复合肥 20 - 30 千克。基肥在翻耕前均匀撒施于地表,随翻耕翻入土壤。
种肥: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的肥料,为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提供养分。种肥宜选用优质、速效性肥料,如磷酸二铵、硫酸钾等。种肥施用量不宜过多,且要与种子保持一定距离,避免烧种烧苗,一般种肥与种子间隔 3 - 5 厘米。
二、播种操作
(一)确定播种时间
根据当地气候条件、农作物品种特性及种植制度确定播种时间。不同作物发芽所需温度不同,如水稻发芽最低温度 10 - 12℃,玉米 8 - 10℃。一般春播作物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作物发芽最低温度时即可播种。同时要考虑作物生育期,确保在霜期来临前能正常成熟。例如北方地区,春玉米一般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播种;南方地区,早稻在 3 月中下旬播种。
(二)控制播种深度
播种深度要适宜,过深种子出土困难,消耗过多养分,导致苗弱;过浅种子易失水,影响发芽出苗。一般小粒种子播种深度 2 - 3 厘米,如白菜、萝卜等蔬菜种子;大粒种子播种深度 5 - 6 厘米,如玉米、大豆等。土壤质地和墒情也影响播种深度,黏重土壤播种宜浅,疏松土壤可适当深些;土壤墒情好时播种浅些,墒情差时适当深播。
(三)合理播种密度
依据作物品种特性、土壤肥力、种植方式等确定播种密度。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土地、阳光和水分资源,提高作物产量。例如紧凑型玉米品种,每亩种植密度可达 4500 - 5500 株;平展型玉米品种,每亩种植 3500 - 4500 株。肥力高的地块可适当密植,肥力低的地块宜稀植。播种时可通过调整播种机播种量或人工播种的粒数来控制播种密度。
(四)播种方式
撒播: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,然后浅耙覆土。撒播操作简便、工效高,适合小粒种子及种植面积大、劳动力缺乏时采用,如菠菜、香菜等叶菜类蔬菜。但撒播种子分布不均匀,易出现稀密不匀现象,后期田间管理不便。
条播:按一定行距开沟,将种子均匀播在沟内,然后覆土镇压。条播便于中耕、除草、施肥等田间管理,通风透光好,有利于作物生长,如小麦、谷子等作物常用条播方式。条播行距根据作物种类和品种而定,一般小麦行距 15 - 20 厘米。
穴播(点播):按一定株行距挖穴,每穴播一定数量种子,然后覆土。穴播能保证每穴出苗数,节省种子,便于集中施肥和田间管理,适合大粒种子及精量播种,如玉米、棉花等。穴播株行距依作物品种和种植密度确定,如棉花株行距一般为 30 - 40 厘米 ×60 - 80 厘米。
育苗移栽:先在苗床或育苗容器中培育幼苗,待幼苗长到一定大小时移栽到大田。育苗移栽可延长作物生育期,提高土地利用率,便于集中管理,培育壮苗,适合一些蔬菜、花卉及部分经济作物,如辣椒、茄子、西瓜等。育苗时要注意控制苗床温度、湿度和光照,做好病虫害防治,培育出根系发达、茎秆粗壮、无病虫害的优质壮苗。移栽时要选择适宜时间,尽量减少对幼苗根系的损伤,移栽后及时浇水,促进缓苗。
三、播后管理
(一)查苗补苗
播种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,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补种或移栽。补种用的种子应提前浸种催芽,以保证出苗整齐;移栽可从田间多余苗处或预先准备的备用苗中选取壮苗,移栽后加强管理,确保成活。
(二)间苗定苗
当幼苗长到一定大小时,要进行间苗定苗,去除过密、瘦弱、病残苗,保留健壮苗,使幼苗分布均匀,生长空间合理。间苗定苗时间依作物种类而定,一般在幼苗长出 2 - 3 片真叶时间苗,4 - 5 片真叶时定苗。间苗定苗要遵循 “去弱留强、去小留大、去病留健” 原则。
(三)水分管理
播种后保持土壤适宜墒情,确保种子正常发芽出苗。若土壤干旱,及时浇水;但水分过多易造成烂种、烂芽,要注意排水防涝。幼苗期适当控制水分,促进根系下扎,培育壮苗;生长旺盛期和需水关键期,如农作物的孕穗期、开花期、结果期等,要保证充足水分供应,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适时灌溉。灌溉方式有漫灌、喷灌、滴灌等,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,滴灌和喷灌节水效果好,且能避免土壤板结,适合水资源缺乏地区和设施农业。
(四)中耕除草
中耕可疏松土壤,破除板结,提高土壤通气性,促进根系生长,同时能清除杂草,减少杂草与农作物争夺养分、水分和阳光。中耕次数和深度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状况而定,一般在幼苗期浅中耕,深度 3 - 5 厘米;随着作物生长,中耕深度逐渐加深至 10 - 15 厘米。除草可采用人工除草、机械除草或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。人工除草和机械除草能避免化学药剂对环境和作物的污染,但劳动强度大、效率低;化学除草要选择合适除草剂,严格按使用说明操作,注意施药时间、剂量和方法,避免产生药害。
(五)病虫害防治
春季气温回升,病虫害开始滋生蔓延,要加强监测,及时防治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,包括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。农业防治通过合理轮作、选用抗病品种、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,增强作物抗病虫能力;物理防治利用黄板、蓝板诱杀蚜虫、蓟马等害虫,或用黑光灯诱捕蛾类害虫;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、微生物农药等控制病虫害;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,选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,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,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。
|
|
|
|
|
|
|
|
|